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傳承弘揚“四下基層”作為重要抓手,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解決群眾和企業急難愁盼問題為突破口,勇擔使命謀對策,深入基層群眾,到問題多、困難多、矛盾多的地方,用心用情用力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法規政策“送下去”
解決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一次不用跑,辦證登記“家門口”就搞定。
近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不動產登記工作人員將服務窗口搬到漢陽區琴斷口街道七里廟社區、江岸區一元街道三陽社區和岳飛社區,廣泛宣傳不動產登記政策,借力“互聯網+”信息平臺,協助轄區居民在家門口線上辦理不動產登記;開展一系列法治宣講和不動產登記服務,在江岸區車站街道華清社區“法治自然——武自然有法”主題沙龍活動現場,法治解讀人就《武漢市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5項行政辦法、條例,講述了出臺背景、目的、意義及運用場景。
今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深刻把握“四下基層”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實踐要求,已陸續持續開展普法宣講和“不動產登記政策進社區”活動數十場,努力做到將不動產登記和土地管理政策、咨詢服務“送出去”,將群眾對不動產登記和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見建議“迎進來”,把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零距離”。
調查研究“沉下去”
直面群眾企業“急難愁盼”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黨員干部更要堅持把問題在一線解決、服務在一線跟進、責任在一線落實。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切實推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落實落細,持續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嚴格落實機關黨建聚力助推城市更新專項行動,組織1000余名在職黨員,深入22個社區開展“城市體檢”,圍繞業務職責推進實施18個“書記項目”,助推城市品質提升與群眾利益需求的高度契合,推動安友花園小區電梯加裝、馬場角街區口袋公園“微改造”等項目順利實施。
為深化“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暢通聽取企業心聲“綠色通道”,全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該局領導班子成員走訪多家企業,實地了解經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未來發展謀劃,用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武漢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行“1+1+1”包保服務機制,即“一個幫扶企業+一名責任領導+一個責任處室(單位)”的服務模式,確保分工明確、責任到人。采取定期實地察看、召開座談會等面對面走訪與不定期電話回訪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摸清企業情況,察實企業困難,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信訪接待“拓下去”
暢通服務渠道“架橋連心”

聚焦人民利益,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感與獲得感,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力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不動產證遺失后如何補辦?新版地鐵規劃如何查看?……諸如此類的信訪問題不勝枚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對原有網上信訪渠道進行數據整合,打造集“信訪指南、智能搜索、投訴請求、意見建議、查詢評價”等功能為一體的“網上信訪大廳”。如今,市民足不出戶就能方便快捷地反映訴求、咨詢政策、提出意見、查詢結果、作出評價。
網上信訪大廳實行網上實名投訴,提供政策智能問答、先咨詢后信訪、地圖尋址等特色化智慧服務,有效避免了因不掌握、不了解、不理解政策導致的信訪問題,改善了群眾網上信訪體驗。自上線運行以來,已服務群眾5000余人次。
現場辦公”扎下去”
探索優質服務”組合拳”

走好新時代“四下基層”之路,如何推動服務工作再走深再走實?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已組織召開多場“局企面對面”活動,邀請企業代表現場座談,直面企業訴求。為確保重點項目的高效有序推進,成立重點項目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建立建設項目包保指揮調度平臺,對全市報建項目開展用地與規劃方面全程包保服務,實行“首問責任制”,鼓勵采取“容缺審批”“告知承諾制”等模式。
目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已多次帶隊赴市城建集團、市城投集團、黃陂區等多家服務對象現場辦公,漢口濱江商務區、三陽設計之都、武漢西站、鼓架片區等區域已納入首批重點推進項目。多位企業代表認為,“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實打實為企業解難題,讓我們很有信心!”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表示,要堅定“服務發展永遠在路上”的理念,聚焦重點片區和重大項目建設,以“區局突前當尖兵、市局指導作保障、事業單位強支撐”三位一體工作體系為主要抓手,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擔當善為,全方位為武漢高質量發展做好規劃服務和要素保障。
下一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深化主題教育,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進一步增進群眾感情、拉近群眾距離,推動黨員干部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助發展所需、應基層所盼、迎民心所向。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