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2021年市直機關第一期“機關大講堂”暨“江灘大講堂”第4期在江灘志愿者服務之家開課,25年防汛老專家王懷清現場講述黨領導武漢人民戰勝長江特大洪水的歷史。

“武漢的防洪壓力源于自身地勢較低這一‘先天不足’。”王懷清介紹,湖北地處青藏高原逐級抬升的第二、第三階梯之間,呈現東西北三面高,中部低平,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地形,容易造成中部地帶水患嚴重。同時,武漢市區平均地面高程為24米,自有記錄以來,長江武漢關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為25.56米,高出地面1.56米。也就是說,到了汛期,如無堤防,江水會直接淹沒城區。

由于洪水直接威脅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王懷清表示,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大事自明末就成為老百姓最關注的事。
王懷清解釋,長江武漢段的防洪壓力來自多方面,最主要的與“上泄下頂兩邊灌”和中小河流的防汛壓力增大有關。上泄指的是長江上游的下泄流量;下頂指下游鄱陽湖對長江武漢段的頂托;兩邊灌,分別是指漢江和洞庭湖方向的來水,一旦四方同時施加壓力,就有可能導致大洪水的暴發。另外,受汛期降雨影響,武漢中小河流的防汛壓力更甚,區域性洪水的危害性很大。
課堂上,王懷清介紹了水之于武漢發展的幾個階段,梳理回顧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武漢人民同舟共濟戰勝幾次大洪水的歷史事件。來自市文聯、市僑聯、市貿促會等單位的不少學員拿出手機、筆記本記錄下課程內容。有學員稱,在武漢出生、長大,還沒好好了解過武漢的防汛事業,趁這次講座可以好好學習一下。
市水務局工作人員表示,學習黨領導武漢人民抗擊長江特大洪水的歷史事件,能激發水務人立足水優勢、做足水改革的工作精神,切實把學習黨史同實際工作相結合,有助于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
此次大講堂活動由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水務局、長江日報聯合推出,旨在打造百姓身邊的水情宣講陣地。系列講堂受邀講師將圍繞諸多與水相關的城市話題,漫談水歷史、水文化、水常識。來自市直機關系統及全市水務系統的100多人參加了講堂。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