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助力“武漢一號”遙感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到激光、集成電路等細分產業創新圖譜的繪制;從科技成果轉化容錯機制的率先探索,到助企惠民辦實事的精準落地……在這座奮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高地的城市,一股源自“黨旗之下”的強大動力,正驅動著創新引擎全速運轉。
“科技創新是‘國之大者’,黨建則是引領這‘第一動力’的根本保證。”近日,市科技創新局黨組書記在一次專題黨課上深入闡述了如何通過高質量機關黨建,鍛造一支黨旗下的“第一動力先鋒隊”,為武漢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動能。
近年來,市科技創新局黨組堅決扛起機關黨建主體責任,深入開展模范機關建設,積極打造黨旗下的“第一動力先鋒隊”,引領保障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強化理論武裝
以“政治引領”把準創新方向

“我們要求每一位黨員干部深刻領悟‘第一動力’的戰略內涵,這不僅是對業務的要求,更是政治上的必修課。”局黨組書記介紹,局黨組始終堅持“第一議題”制度,理論學習中心組帶頭深學細悟,班子成員深入支部講授專題黨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與科技創新實踐深度融合。
創新形式讓理論學習“活”起來。一場以“武漢一號”衛星成果轉化為背景創作的情景劇《星聯江城》,由青年黨員自編自演,生動展現了技術經理人在推動科技成果從“紙”變“錢”過程中的奮斗與智慧。“這種沉浸式的方式,讓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部署從文字變成了身邊可感可觸的故事,激勵我們勇擔使命。”負責節目創排的局團委青年干部說。
筑牢組織堡壘
以“品牌矩陣”驅動攻堅克難

為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市科技創新局黨組將黨支部打造為模范機關建設和科創業務的“雙重作戰單元”,構建起“第一動力先鋒隊”主品牌引領、16個支部特色品牌協同的“1+16”黨建品牌矩陣。
“黨旗揚一線、鏈融英雄城”“紅‘芯’追光·‘智’啟未來”“科創前哨·科普精兵”……這些響亮品牌的背后,是黨建與業務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高新技術一處、二處、三處,農業與社會發展科技處等黨支部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黨員牽頭深入一線,為低空經濟、量子信息、綠色低碳企業破解發展難題;科技發展促進中心、企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黨支部則化身“科普精兵”“服務專員”,全年面向公眾開展數百場科普活動,連續開展科技政策宣講和上門對接,架起科學與社會、創新與企業的橋梁。
壓實責任清單,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局黨組每年制定黨建工作三級責任清單,開展“四強黨支部”“四好黨員”評比,2025年上半年就評出3個先進黨支部和16名優秀黨員,激勵全局見賢思齊、創先爭優。
錘煉實干作風
以“一線實踐”淬煉過硬隊伍

“我們開展‘三拼四新五型’隊伍建設——倡導拼作風、拼能力、拼業績的干事氛圍,培育面向新時代、勇擔新使命、具備新本領、展現新作為的‘四新’干部,打造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效能型、廉潔型機關。”該局黨組書記說,這不僅是口號,更是行動指南。
黨員干部主動請纓,組成36個細分領域調研小分隊,深入企業、院所,繪制出15幅產業創新圖譜和36份深度分析報告,為政策制定提供了堅實支撐。“在武創通平臺跟崗鍛煉的那三個月,我不僅摸清了科創供應鏈平臺建設的功能作用、建設重點,而且從項目庫、成果庫、需求庫、人才庫中了解了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各方的關切,回來從事項目管理工作時心里更有底了。”市科技項目管理服務中心的青年黨員分享道。
項目攻堅是試金石。從全市“新春第一會”——科技創新大會的圓滿舉辦,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的持續推進,黨員沖鋒在前。年輕干部通過“揭榜掛帥”認領10件“關鍵小事”,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錘煉能力。容錯免責機制的出臺,更是為敢于創新的干部卸下包袱,讓他們“輕裝上陣”。
黨建的成效,最終要靠發展來檢驗。全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市科技創新局連續6年獲評全市績效管理立功單位,多個支部和個人獲得國家級和省市榮譽。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該局黨組書記表示,“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黨建與科技創新工作深度融合,讓‘第一動力’更強勁,讓黨旗在科技創新一線高高飄揚,為武漢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