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建引領,提升能力水平,促進科技創新”。市委市直機關工委領導市直機關奮斗在科技創新發展一線的黨組織,深入開展模范機關、清廉機關創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我為群眾辦實事”“處級干部聯系服務企業”以及機關作風大競賽等活動為抓手,加強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提升黨員干部能力水平,堅持培育先鋒黨員、示范支部、黨建品牌,推動各單位將黨建工作和科技創新發展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劑”作用,努力為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提能力、轉作風、擔使命
黨員干部爭當服務科技創新“排頭兵”
“目前患者身體各項指標均已恢復正常。”上月下旬,武漢科技大學傳來好消息,該校張同存教授團隊CD99CAR-T細胞技術救治了一名實體瘤患者,取得了預期效果。這個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市科技局派駐該校科技成果轉化聯絡員黃浩、吳思維的辛勤付出。
兩人被派駐到武科大后,2021年10月開始主動與張同存教授對接,提供一系列科技服務,對接資源、尋找資金、促成合作。黃浩說:“創新藥國產化不容易,作為聯絡員,大家4個月來一直在東奔西走,通過全鏈條服務,促進了項目成功轉化。”
近年來,該局聚焦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總體目標,在全局各支部開展黨員干部“提能力、轉作風、擔使命”活動,通過黨員專題培訓、掛職鍛煉、蹲點調研等方法,不斷優化科技政務服務事項,解決了一批制約科技企業發展和科技工作者創新的難點和痛點問題。黨員干部弘揚“三牛”精神,圍繞武漢科技創新“十大行動”、“卡脖子”科技重大攻關、加快推進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等重點任務,在服務科技創新一線爭當“排頭兵”。
2021年,該局向武漢地區20所高等院校派出包括黃浩、吳思維在內的20名優秀黨員干部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特派員,他們深入走訪派駐單位專家團隊,廣泛聯系各類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當好校地對接“聯絡員”、成果收集“偵察兵”、成果轉化“經紀人”、院士專家“服務員”,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高新技術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9月29日,市企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黨員王子麒、陳潔到先惠自動化技術(武漢)有限責任公司蹲點調研時發現,該公司符合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條件但未及時申報。“要讓國家的好政策真正惠及到企業。”陳潔等人與企業有關負責人反復溝通,研究政策協助企業梳理申報材料,該公司被成功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黨支部把陣地建到服務企業一線
幫助企業發展 引領企業創新
“黨規黨章一起學,組織生活一起過,4年來,我們與創新中心黨組織經常性開展‘黨建聯學’活動,真正做到與企業心連心、肩并肩。”3月28日,市經信局科學技術與人工智能處(簡稱“科技處”)黨支部書記蘇新威說。
2018年,位于光谷的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創建之初,科技處黨支部就指導其成立黨小組,他們共同學習黨中央關于創新驅動的重要精神,做實做細方案論證、聯盟成立、股東出資、公司注冊等各項工作,研究制定信息光電子產業發展路線圖。每天盯進度、每周現場會、每月作匯報,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武漢終于摘得中國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中心負責人彭芳瑜說:“有了你們的貼心服務,我們對創新中心的建設發展更有信心了。”
科技處黨支部通過打造“自主創新黨旗飄揚,一芯驅動黨徽閃耀”“數字經濟征程鑄黨魂”等黨建品牌,充分調動和發揮黨員服務創新、服務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先后推動建成2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真正實現黨建與業務“雙融合”“雙促進”“雙提升”。
在“比支部建設、比工作創新、比活動開展”的濃厚氛圍下,各支部也想方設法把陣地建到服務企業一線,解決企業困難,助力企業發展,引領企業創新。
中小企業發展處支部書記羅軍幫助一家“專精特新”培育企業有針對性地找到支持政策,聯合有關部門助其成功申報進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汽車產業處黨支部書記洪云飛促進引進的項目與本地產業合作配套,讓企業迅速進入武漢本地整車企業的供應鏈體系;電子信息產業處黨支部書記諶斌對接長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幫助本土軟件企業進行智能改造,為企業節省40%研發成本,提升30%營銷效率。
近年,該局堅持抓實“黨建”“業務”雙責任鏈條,明確構建以黨組、機關黨委、黨支部、黨員為責任主體的黨建責任體系,形成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合力,為促進業務發展提供了重要組織保障。
同時,局黨組加大思想引航和典型引路作用,把“雙評議”、機關作風大競賽等與為企業辦實事、為產業發展謀方向結合起來,努力踐行產業創新驅動武漢高質量發展之路。
堅持“聯學聯建” 落實“三業”教育
為服務高層次人才引進發揮“兩個作用”
2021年9月17日,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黨支部采取黨建活動“聯學聯建”形式,將支部活動開到了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辦的博士后人才交流洽談會現場。“2小時的活動,不僅有博士后人才引進政策介紹,還讓我對未來就業或研究的路線有更全面的了解。”華中大同濟醫學院博士生劉桐對武漢的博士后引進、服務工作稱贊不已。
近年來,該局堅持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通過模范機關創建、機關作風大競賽、“敬業、專業、立業”黨員主題教育,在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創新優化服務方式等方面,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兩個作用”,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為擴大招聘引才效能,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處黨支部落實“一崗雙責”要求,支部書記岑澤秀多次召開支委會、支部黨員大會研究討論黨建促人才引進創新工作,將構建“1+N”立體引才制度體系納入2021年組織生活會征求意見范疇,促進了武漢市《特殊人才引進目錄管理辦法》等招聘引才政策出臺。
“在國外多年沒有職稱,沒想到臨近退休回國了還能搭上直通車,武漢高層次人才評審的‘加速度’讓人暖心。”58歲的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周博士在拿到職稱證書的一刻十分感慨。為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來漢創新創業,2021年,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黨支部積極搭建引才平臺,新設立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開辟特殊人才評價綠色通道,并將“特殊人才職稱評審”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項目重點推進,66名企業高層次人才直評高級職稱,其中11人從“零職稱”直接獲得正高級。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投訴咨詢中心黨支部秉承人社為民情懷,積極拓展優化服務。該支部黨員周密創新情景服務法,與團隊開展業務培訓,耐心為來電群眾答疑解惑,在“星級爭創”評定活動中被評為“五星級黨員”。
為推進人才強市戰略,該局結合職能職責,聚焦激發人事人才活力,通過引進培育、用好用活各類優秀人才,為服務科創中心建設,助力武漢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推動“一事聯辦”黨員體驗
提升窗口政務服務效能
“以前每個月都要在省里到處跑,幾天還辦不下來,現在一個窗口提交申請現場取證,太方便了!”2021年6月17日,在市民之家“武漢城市圈通辦綜合窗口”,武漢市啟星水運有限公司余榮一次性辦好5張船員適任證書,成為該窗口服務的首個體驗者。這是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政務服務管理處黨支部積極落實市直機關黨建“轉作風,強質效,提效能”活動要求,深入推動綜合窗口改革的成效。
近年來,該局積極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深入開展“六比六賽”活動,努力減少行政審批環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在“六比六賽”活動中,為摸清企業改革和創新的難點、調研群眾需求,政務服務管理處黨支部書記黃燕帶領黨員干部一個窗口一個窗口跑,努力啃下“硬骨頭”,最終推動行政審批綜合窗口落地,簡化了工作流程,將創新落實到辦事企業和群眾的心坎上。
政務服務協調處黨支部大力推動“一事聯辦”黨員體驗活動。支部書記陳漢圻將支部黨員分成數個小組,每個小組黨員親身體驗一項辦事流程后,在支部黨員大會上交流研討,“新開商業體涉及的營業執照、排水許可、衛生許可等10余種證照可以打包辦理、房地產項目驗收可由城建窗口會同其他五部門一齊辦理……”。支部黨員體驗活動為行政審批“一事聯辦”提供實踐支持。2021年,市政數局統籌組織定標發文105項“一事聯辦”,減少辦理環節8.62個,減少申請材料9.18份,減少辦理時限11.82天,減少跑動次數3.75次。
2021年3月17日,武漢金成置業有限公司給武漢市民之家房管窗口送來錦旗,為他們高效容缺辦理預售許可證點贊。為破解容缺審批后跟進監管難題,讓項目在審批環節后置的狀態下不出問題,審改處黨支部利用起“支部主題黨日”作為審批學習、幫辦服務的“課堂”,努力為黨員干部鍛造“火眼金睛”;積極協調市、區兩級審批和監管部門,組織黨員規范編印《全市容缺審批事項“一張清單”》;在市區開設容缺審批黨員服務專窗70個,服務企業49648家,服務全市重大投資項目101個。

3月7日,市科技局黨員陳潔(左一)就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為企業作輔導。

2月28日,市經信局科技處黨支部書記蘇新威(左一)到武漢云運營管理中心調研。

3月8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投訴咨詢中心黨員周密為來電群眾答疑解惑。

3月9日,市政數局政務服務管理處黨支部書記黃燕(左二)現場調度綜合窗口辦件。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