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職工,哪里就有‘娘家’。”今年以來,市總工會把推動“我的工會我的家”工作品牌和“到職工中去”黨建品牌深化融合寫入工作主線,機關系統各黨組織聞令而動......有的把“圓桌”搬到工地,讓合同條款成為職工最踏實的“護身符”;有的把“課堂”搬進項目,讓留守娃的暑假不再孤單;有的把“心語室”搬上機組,讓萬米高空的緊張也能舒緩落地。三張答卷、三種場景,拼成同一幅“黨建引領暖心惠工”的總圖景。
集體協商:合同里的“硬保障”
“這份集體協商合同,不僅明確了工資增長機制,還把我們關心的技能培訓、權益保障都寫進去了,工會真是我們職工的‘娘家人’!”近日,在市建筑裝飾協會召開的集體協商會議現場,建筑行業職工代表看著敲定的合同文本,難掩內心的激動之情。

針對全市建筑行業職工流動性大、權益保障需求集中等特點,市建筑行業工會黨支部及時聯合市建筑裝飾協會、企業代表、職工代表成立專項協商小組,歷經多輪調研座談,梳理出工資福利、勞動保護、療休養等核心訴求。
協商會上,工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導企業方與職工方坦誠溝通,經過充分協商,雙方最終達成共識,簽訂了《2025年武漢建筑裝飾行業集體合同》,讓職工權益有了“硬保障”。合同的簽訂既穩定了職工隊伍,也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動力,更是“武漢樣本”中“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動體現。
夏令營:工地旁的“暑托班”
“以前一到暑假,孩子沒人管,要去研學沒人帶,我在工地上干活都不安心,現在工會辦了夏令營,孩子有人帶,還能去博物館研學,真是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近日,在某建筑項目工地,工人余師傅看著孩子在夏令營里認真學習的身影,臉上滿是欣慰。

暑期來臨,建筑行業工人大多忙于項目建設施工,子女陪伴與教育成了心頭難題。市建筑行業工會黨支部深入工地一線調研,精準把握“急難愁盼”,迅速聯合市職工服務中心、武漢職工療養院等單位,策劃推出“陽光成長·共創未來”農民工子女夏令營活動。
此次夏令營主題豐富多元,課程涵蓋紅色傳承教育、科普實踐體驗、戶外拓展訓練、民族文化交融等內容,全程配備專職輔導員和醫護人員,確保孩子們玩得開心、學得入心、家長們工作安心。這場“暑期關愛行動”,不僅解決了職工的燃眉之急,更架起了黨群連心的“暖心橋”,讓“助企惠民”在品牌實踐中綻放出動人的光彩。
心理講座:送上門的“減壓艙”
“這種實操性強的放松技巧特別實用!”32歲的機長張浩然在訓練后表示,“霍主任的現場教學讓我有效舒緩了壓力,始終保持良好狀態,更加有信心。”近日,由市工人文化宮管理中心黨總支主辦的“心馭云端·航向安然”心理健康講座走進中國東方航空武漢公司,為百余名民航職工進行一場特別的“心理按摩”。

活動中,主講人榮軍優撫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霍云翔以“負面情緒與壓力調控”為主題,現場教學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在霍云翔的指導下,民航職工同步“吸氣一秒,呼氣七秒”,隨著整齊的呼吸聲,會議室仿佛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減壓艙”。
值得一提的是,自6月起,市工人文化宮管理中心黨總支就陸續推出“武漢職工大講堂”系列公益講座,涵蓋心理健康、法律知識等五大領域,以“送課上門”形式,讓職工享受“家門口”的充電服務服務,不斷助力職工“心”成長。
從建筑工地的集體合同,到夏令營里的歡歌笑語,再到萬米高空的深呼吸,武漢工會系統把“家”寫進合同、寫進假期、寫進心里。一張圓桌、一輛大巴、一間“減壓艙”,串起的是職工與企業攜手前行的溫暖軌跡——這份軌跡,還將不斷擦亮工會品牌的底色。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