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是武漢最大的特色和優勢,也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當前武漢發展“闖關轉型”的關鍵階段,作為水務技術工作者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加快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重要部署,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平臺建設為保障,積極探索水資源價值轉化新路徑,推動武漢市水域經濟發展,為武漢水務事業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堅持平臺鑄基,構建全鏈條發展格局

水務數字化,感知是基礎,模型是關鍵,應用是目標。市水科院聯合多家單位聚力打造科學-技術-產業-應用全鏈條暢通的水務數字科技創新平臺——武漢市水務數字技術中心,不斷推進信息化與水務業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治水管水現代化水平,為武漢水務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們聯合有關單位已研發(或正在研發)氣泡式水位計、光纖位移監測、光纖管網測漏等9個感知設備。
二、深化數字賦能,升級水務信息化建設

市水科院在前期“武漢市水空間一張圖”基礎上,進一步將平面圖升級為三維立體圖,聚力打造武漢市水務數字孿生平臺。通過整合全市地形、遙感、水資源和水務基礎設施空間信息和屬性,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水務領域研究提供基礎平臺,并不斷豐富完善、實時更新。目前已研發東沙流域內澇實時預報、水庫調度等8個類別模型,已上線(或部分上線)水資產核驗、流域防洪、城市防澇、水環境監測、水土保持圖斑識別、水岸“四亂”識別等6個應用系統,并承擔了黃陂區大中型水庫監測系統(信息化平臺部分)項目建設,水務數字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三、探索前沿領域,激活水生態資源價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武漢市水資源豐富、水域面積廣、水體形態多樣,水生態產品價值潛力十分巨大。依托武漢市水域資源天然稟賦,深挖水生態產品價值潛力,探索水生態產品開發力度,推進打通資源盤活通道,是新時代賦予武漢水務人新的使命。市水科院作為市級水務專業技術部門,理應在探索推進水生態產品資源化,推動發展水域經濟,落實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戰略部署方面,發揮先鋒作用。市水科院與武漢市咨詢部有限公司合作,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城投集團等科研院所和有關單位,構建了“2+N”合作機制,先期開展了案例剖析、專家培訓、試點水域遴選、底數摸排、數字底座建設、路徑設計等方面的基礎性工作,積極推進武漢市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水域經濟試點工作,并探索體制機制的構建。
爬坡過坎,闖關奪隘。武漢水務事業在“闖關轉型”的關鍵時期必然會遇到許多從未遇到過的新課題、新考驗,我們要拿出“闖關”的勁頭,在推進水務數字化轉型上擔當實干,錨定“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發展目標,搶抓發展機遇,凝聚創新合力,為武漢新時期“治水”事業轉型發展贏得主動、贏得機遇。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