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為在更高起點上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我委聚力“三個優勢轉化”,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更多“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N”的突破。
一是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引領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裝置,是我國實現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委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成立工作專班統籌推動,積極向上爭取加快審批,市區聯動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多方籌措強化資金保障,有力推動了我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在建和預研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計10個,創新策源能力持續釋放。脈沖強磁場技術應用于新能源領域,推動我國風電綠色制造實現里程碑式高質量發展;精密重力測量設施研制的量子重力儀率先通過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的定型測試,成為首批被行業部門認可的量子精密測量裝備;“高端生物醫學成像”全球唯一的腦部專用全數字PET獲批1項三類醫療器械許可證,促進武漢打造萬億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二是高效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構建以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三中心”為主體的創新平臺體系。整合行業創新資源、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開發推廣先進技術、投資孵化高成長型科技企業,按照“需求對接、國家統籌”“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的原則,推動產業創新中心“擴面”。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重點工程建設,組織具有較強研發實力的企業、科研單位、高校院校等建設研究開發實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裝備研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為工程研究中心“賦能”。依托擁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人才隊伍的企業設立創新平臺,為企業技術中心“提質”。目前全市已擁有國家產業創新中心1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0家、省工程研究中心232家、省企業技術中心267家,掛牌創建市產業創新中心6家。
三是著力構建“965”現代產業體系

武漢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965”現代產業體系(即9大支柱產業集群、6大新興產業領域、5大未來產業方向)。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我委起草并實施《關于深化“965”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機制的通知》,建立健全“鏈長+鏈主+鏈創”的長效工作機制,引導產業鏈建立鏈主企業名錄及相應政策,連續三年制定年度“一鏈一表”目標任務,繪制產業鏈圖譜,建立創新體系,組建專家團隊,成立產業基金。升級更新產業地圖,新增“965”索引功能,圍繞“965”產業16條產業鏈、87個細分領域,收集完善相關數據信息,形成了6053家重點企業庫、1548家創新資源庫、502家重要載體庫、107個應用場景庫,強化對各產業鏈布局的統籌、協調、服務,推動產業集群從門類齊全向鏈條完整聚集,從規模大向實力強跨越,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
下一步,我委將繼續圍繞助力武漢發展轉型“闖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質生產力,在更高起點上,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