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時隔兩年再度親臨湖北考察,強調要“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線路,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為我們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從超大城市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武漢歷史人文厚重、山水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越、城市功能完善等優勢,挖掘新潛力、激活新要素、集聚新動能,加快把武漢文旅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著力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為加快“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作出更大貢獻。
一要在抓整合上下功夫,推動武漢由文旅大市向文旅強市轉變

武漢文旅資源多,但整合不夠、統一規劃經營不夠,尚未形成品牌效應、集聚效應。要強化市級統籌、市區聯動和部門協同,通過無償劃撥、產權置換、資產收購、股份合作等方式分類推進重組整合,加強黃鶴樓、東湖、漢口歷史風貌區、武昌古城、漢陽古城等重點片區統籌規劃,推進串珠成鏈、組團發展,以資源大整合推動文旅產業大發展。
二要在優供給上做文章,推動武漢由旅游中轉地向文旅目的地轉變

武漢旅游熱度高,但停留時間短、人均消費低,拉動經濟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要深化文旅供給側改革,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需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消費鏈,大力實施“文旅+”和“+文旅”工程,推進數文旅、商文旅、農文旅、體文旅等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研學游、工業游、生態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大手筆打造標志性文旅項目,策劃推出更多有品位、有特色的伴手禮,策劃舉辦更多有影響力的節會賽事,吸引游客在武漢多停留、多體驗,努力把游客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
三要在樹品牌上求突破,推動武漢文旅形象由低辨識度向高辨識度轉變

武漢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文化多元交融,但還沒有形成海派上海、古都西安、休閑成都那樣形象鮮明的文旅符號。要在與文旅產業發達城市的對比分析中找準武漢差異化定位,深入挖掘城市獨特的文化旅游價值,凝練具有較高辨識度的城市文化標識,著力培育長江文化、紅色文化等文旅品牌,擦亮“購在武漢”“食在武漢”等文旅名片,努力打造更多有辨識度的地域文旅特色,增強對游客的持久吸引力。
四要在強賦能上務實效,推動武漢文旅發展由傳統模式向創新驅動轉變

數字化是未來文旅產業轉型發展的大趨勢。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旅產業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廣泛應用,構建數字化全域旅游綜合服務平臺,在數字演藝、數字藝術等領域推出一批具有武漢特色的原創產品,推進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傳統業態數字化改造,打造一批行業領先的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和示范項目,塑造武漢文旅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