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生態效益變成經濟效益、讓綠色行為轉變金色收益,武漢碳普惠做出了積極探索。從“政府控碳、企業減碳、個人低碳”三個維度,打造面向大眾、持續發展的武漢碳普惠體系,發揮湖北試點碳市場“試驗田”的作用,對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促進綠色消費具有示范意義。
一是完善制度設計,筑牢碳普惠基石

以黨建為引領,結合支部主題黨日、專題研討、現場調研等形式,組織支部黨員學習交流雙碳相關政策,提升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研究擬定并推動出臺碳普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管理辦法、場景評價規范等文件,從政策層面明晰了管理制度、方法學開發和減排量交易的“線路圖”,打造碳普惠的武漢標準。在武漢實踐經驗下,省生態環境廳印發了全省碳普惠體系建設方案,黃石推出了“碳繪黃石”平臺,宜昌開展交通領域方法學研究,為后續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普惠平臺打下基礎。
二是應用數字化技術,加快碳普惠發展

上線全國首個政府、企業、個人三端合一的碳普惠綜合服務平臺,其中,個人端“武碳江湖”小程序通過區塊鏈和AI技術,建立了11個碳減排場景,打通了22個碳數據在線傳輸渠道,與市民低碳生活形成了廣泛、深刻的連接,實現了個人減排量的在線核算、登記、交易和變現,目前用戶數已突破80萬;以互聯網平臺為媒,整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資源優勢,開展百余場宣傳活動,協同共建“低碳活動”“低碳企業”“低碳校園”“低碳社區”,營造濃郁的全民低碳氛圍。
三是創新消納渠道,實現碳激勵閉環
以黨建為促進,通過“黨建+業務”雙輪驅動模式,提升支部黨員創新能力,開創了平臺歸集減排量模式,實現了碳普惠市場的供需側雙向擴容和正反饋激勵;率先打通“個人減排,企業買單”模式,將個人減排量納入碳市場抵消機制。此外,還推出“碳中和眾籌”模式,將碳中和理念逐漸深入市民日常生活。目前,已助力漢馬、中碳登大廈、兩湖論壇及市民婚禮等10余項活動達成“零碳”目標。
正如“武碳江湖”平臺的命名,“武”字既代表武漢,又諧音“無”,寓意零碳之意,代表著對“零碳江城”的美好愿景。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以“闖關”精神全力促進產業轉型,不斷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