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市直機關工委關于深入開展“結對共建·共同締造”實踐活動的要求,今年4月以來,市規劃院(交通院)與車站街華清社區聯合,堅持“小切口 共參與”工作思路,針對新直街小區進行環境微改造。
為進一步增強基層黨建引領作用,市規劃院(交通院)在社區改造工作中秉承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倡導的“三品四度”精神內核——“做有品位的局,做有品格的人,做有品質的事;要站位有高度、思想有深度、落實有力度、服務有溫度”,踐行“把空間留給人民”的理念,讓社區生活更有溫度,在“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共同締造工作路徑中實現了生動的“華清實踐”。
把握“共”字,多方聯動繪就社區“新藍圖”

工作專班堅持“決策共謀”,在喚醒群眾自主意識上下足繡花功夫,引導居民群眾唱“主角”、站“C位”。支部黨員先后進行了9輪走訪、社區座談和實地調研,摸清社區現狀和服務人群畫像后,8月聯合社區組織街道、居民群眾、社區委代表等多方力量,開展“居民議事會”活動,收集居民、黨員代表對新直街小區環境改造的建議。在“居民議事會”活動中,群眾們打開話匣子,“小區日照不足,要搭配喜陰、經濟植物”“入口圍墻應減少遮擋”,你一言我一語中話出社區治理的金點子,接地氣的公共協商內容被工作專班一字一句詳細記錄,在后期的改造方案中,一項一項逐步落實解決。
厚植“融”字,通力合作找準“最大公約數”

為了貫徹“發展共建”的工作理念,工作專班與社區聯合,高起點、高標準組織方案征集工作,吸引了院內外7支設計團隊參與角逐。七個方案各具特色,各團隊深入200平米的空間進行社區“微規劃”,經過現場踏勘、中間檢查、征求意見、線上投票、專家評審等多個環節,綜合線上公眾投票和線下專業打分之后,市規劃院(交通院)襄陽分院團隊《普蘭寧·里——plan鄰里》方案勝出。以優勝方案為基礎,充分融合各方案優點,進行施工深化設計。方案評審會上,專家、街道、社區、居民、方案團隊等多方代表齊聚普蘭寧文創中心,在差異中尋找“最大公約數”,在“你、我、他”個體的分化中凝聚為具有共同目標和共同行動的“我們”。
突出“實”字,“小切口”解鎖民生新篇章

為把后續工作的“建設共管”機制引向深入,10月市規劃院(交通院)黨委聯合華清社區開展共建儀式。在街道辦及華清社區領導,市規劃院(交通院)領導,第一黨支部、第十一黨支部黨員代表,7支設計團隊代表等多方的見證下,市規劃院(交通院)與華清社區簽訂《社區共同締造協議》,讓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并積極探索更多樣化的共建機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李海軍表示,市規劃院(交通院)與華清社區的共建工作一直以“小切口”為落腳點,2023年共同締造工作聚焦于社區黨群服務驛站空間升級及功能提升,2024年則將普蘭寧精神譜系向社區共同締造延伸,合力打造有特點、有故事、有味道、有吸引力的共建成果。
落于“享”字,干群發力共創美好“新生活”

11月14日,新直街小區環境微改造工作圓滿收官。在驗收現場,1號門原本活力不足的沿街窗口以及雜亂的綠化景觀,在多方聯動的改造中得到了有效的整改更新。市規劃院(交通院)以輕介入、低影響的原則,運用普蘭寧橙色調激活了小區沿街的精神活力,在考慮安全便民、健康娛樂等居民需求的同時,在街道座椅、多元照明、共享花架等多處細節鏈接普蘭寧文化,為普蘭寧精神和社區鄰里生活的有機共榮提供了可能,街道、華清社區領導及居民對改造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效果共評”中,為共同締造這份“民生”答卷寫上了圓滿的句號。院黨委書記、院長黃煥表示,此次共同締造工作打破了壁壘,在“成果共享”的民生答卷中,讓普蘭寧精神譜系在華清社區落地生根,創造更多更好的“沒有圍墻”的公共空間,促進居民交流,讓老百姓享受規劃帶來的美好生活。
從普蘭寧文創中心的空間改造,到華清社區的環境提升。市規劃院(交通院)嘗試將院內的辦公空間讓渡給城市,讓市民能夠近距離的接觸規劃、了解規劃、參與規劃。在華清社區共同締造具體實踐中,以“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為手段,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共建機制,激發居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在社區公共空間里實現普蘭寧精神譜系與地方、居民、技術的自由流動與交融。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