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武漢市直機關“牢記囑托 建成支點 當好龍頭”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比賽現場,來自12家市直單位的宣講員圍繞能級跨越、科創引領、產業倍增、樞紐提能、美麗湖北、文化創新和區域聯動“七大戰略”,通過鮮活案例、翔實數據和創新表達,展現了全市上下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的生動實踐。

深植沃土 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來自武漢廣播電視臺(集團)的宣講員謝奇志以《光谷逐光者:三代人的科技突圍之路》為題,生動詮釋“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擔當。

從趙梓森院士拉制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光纖,奠定“中國光谷”基石;到李德仁院士打造擁有“中國芯”的珞珈衛星星座,讓中國遙感擁有自己的“天眼”;再到楊代常教授將水稻變身為生產高純度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工廠”,為生命健康提供中國方案?!靶聲r代的我們,要以‘復登臨’的姿態,接過創新接力棒,用科技創新的力量驅動這片熱土在支點建設中不斷向前?!敝x奇志在宣講中表示。

科技強則國強,科技興則民族興。武漢科技館宣講員陳潔茹深情講述了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院士團隊歷時八年艱辛攻關,讓“中國紅綻放在月球之上”的故事。為研制能在月球極端環境下完美展示的織物國旗,徐衛林院士團隊從零起步,篩選百種材料、創新紡紗工藝,并獨創微納米粉體色漿技術攻克“紅黃串色”難題。

陳潔茹表示,這不僅是我國在該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更是對“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重要指示的深刻踐行。

武漢市經信局宣講員洪希依在《牢記囑托 砥礪奮進 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主題宣講中,以一組亮眼數據勾勒出武漢科創賦能產業的生動圖景:攻克20余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助力武漢躋身全國第5個中小企業總量破百萬的副省級城市,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特色產業集群……

這些沉甸甸的成果,正是武漢牢記囑托、砥礪奮進,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鮮明寫照。

從“關鍵小事”做起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蔽錆h市人社局宣講隊帶來的《幸福三重奏》情景劇在“改革創新如火如荼,政策溫度可感可及”的旋律中,奏出“解民憂、化民難、暖民心”的民生樂章。


在她們的故事里,社保窗口工作人員以政策兜底為焦慮員工化解“斷?!彪y題,稽核人員帶著“掌上人社”“鄂匯辦”上門紓困,讓創業老板從“省社保錢”的短視轉向“重工傷保險”的覺悟,火鍋店老板手捧錦旗致謝,20余萬元工傷賠付背后,是人社服務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破題”的升級。

城市的發展,不僅要有民生保障,還要有文化滋養。“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武漢市文聯宣講員楊佑安在宣講中介紹,隨著武漢文學季、書法季等活動相繼舉辦,眾多文學作品與文藝期刊從地理、歷史、人文等維度立體呈現武漢風貌,使文藝成為彰顯城市精神、助力支點建設的文化引擎。

如果說民生與文脈是城市的“血肉”與“靈魂”,那么農村公路則是支撐發展的“筋骨”。在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宣講隊《激活鄉村振興雙“引擎” 十年鋪就城鄉融合的“共富之路”》的敘事中,工作人員頂住“搶農時”的壓力堅守規范流程,用“百年工程”理念澆筑質量根基。


她們的講述展現了武漢公路人10年鋪就4000余公里農村公路、架設57座橋梁,以“暢、安、舒、美、實”為標準丈量發展,用規范化建設構筑起鄉村振興的交通基石,讓“共富之路”延伸至城鄉每個角落的奮進故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著力建設美麗武漢


武漢市城管執法委宣講隊的情景劇《治“桶”道合》以“撤桶并點”的“垃圾革命”為切入點,演繹了社區居民面對消失的垃圾桶從皺眉抵觸到理解配合,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轉變過程。劇中,社區工作者以“武漢日均1.3萬噸生活垃圾若全部分類,每天能減少碳排放96噸、制造氧氣67噸”的直觀數據,解開“不便”與“長遠”的辯證題,讓小小垃圾桶的“斷舍離”成為生活習慣調整的縮影,生動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可為、人人應為的樸素真理。


“江豚逐浪、水鳥翔集,長江母親河正煥發新生?!蔽錆h市生態環境局宣講隊以《以江豚之名,守護長江之美》為題的宣講,講述了“微笑天使”回歸的生態故事。1842個入河排污口的“身份證”管理、鳶尾菖蒲構筑的濕地凈化帶、47%的再生水利用率,共同構成了長江大保護的“武漢密碼”,江豚的種群數量從1012頭攀升至1249頭。

從“百湖之市”到超千萬人口的“國際濕地城市”,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宣講員孫姝在《一朵花的蝶變:濕地花城擎起中部支點》主題宣講中,帶領大家讀懂武漢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在支點建設中奮力打造生態高地的初心和堅守。

“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從20只繁衍為400多只,戴家湖公園從煤灰堆被改造為城市綠肺,1024座公園織就中部地區首座千園之城……“武漢將以擴綠興綠護綠為抓手,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深度融合,讓‘濕地花城’成為中部綠色崛起的生態標桿?!睂O姝在宣講中這樣展望。

紀律護航、數據鑄基、履職為民 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


十年正風肅紀反腐,武漢以刀刃向內的決心書寫全面從嚴治黨答卷。武漢市紀委監委機關宣講隊在題為《激濁揚清十載路,風腐同治再出發》的講述中,以有力的事實說明,作風建設絕非一時之功,唯有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方能不斷清除阻礙發展的“攔路虎”和“絆腳石”,為城市發展筑牢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讓紀律的剛性約束成為“建成支點”的強力引擎。

武漢市統計局宣講員周昱在《“小數字背后的大民生”——從武漢點滴看統計力量》主題宣講中,以武漢方言講述經濟普查一線故事,走街串巷邀請商戶當“民生情報員”,用“1塊錢匯聚14億”的比喻,生動闡釋了個體經營數據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關聯。

周昱在宣講中特別提到,2020年以來“地攤經濟”數據助力政策精準施策,2023年江漢路夜市人流量增長38%,2024年武漢全年接待游客3.33億人次等成果,都印證了“小數據”驅動“大民生”的實踐邏輯。

武漢市政協機關宣講員李曉雪帶來的《凝心聚力建支點,履職盡責惠民生》宣講,以“人民幸?!睘楹诵模瑥恼f三大職能切入,講述履職為民的生動實踐。

李曉雪介紹,政協委員將協商桌搬進小區,在化解變電站施工爭議的同時,規劃幸福食堂,讓民主協商接上“煙火氣”;從1995年“雙休日”提案全國破冰,到非遺漢繡與社會療愈的創新建議,政協人以政治協商凝聚共識,民主監督護航落實,參政議政建言求實。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