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記者汪甦
5月26日,我市召開全市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動員部署會議。武漢經開區、新洲區、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發改委、市民政局五個區和單位作交流發言。
大家表示,要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響應省委、市委號召,堅持群眾路線,強化服務意識,深入基層一線傾聽群眾呼聲,切實把工作做在群眾心坎上。
■武漢經開區
區領導包保重點項目、企業現場督辦解難題
拿出硬招實招,切實助企紓困。瞄準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痛點、堵點,從強鏈、補鏈著手,拿出真金白銀,促進神龍、東風乘用車等產量提升。開展精準招商,引進一批優質配套企業,提高汽車產業供應鏈的配套率、穩定性和競爭力。區領導包保111個重點項目和企業,每周現場督辦,及時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開展“千名干部進千企”活動,用足用好相關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千方百計讓市場主體活下來、留下來、強起來。
針對重點難點,有效化解矛盾。對群眾反映的28個突出問題,實行“五個一”化解機制(一個問題、一個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包到底),一案一號、清單管理、銷號清零。
回應群眾期盼,積極排憂解難。加快推進漢南人民醫院、愛莎國際學校、魯迅書店等一批民生項目建設,補齊漢南、軍山地區公共資源不足的短板。在全區廣泛開展干部和困難家庭“攀窮親、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活動,主動靠前關心和扶助獨居老人、特困人員及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
■新洲區
滿足群眾更好期盼加快舊城改造、新城建設
緊盯企業現實問題、實際困難,因企施策,主動將減稅降費、金融幫扶等普惠性紓困政策送上門。針對制造業、建筑業等重點行業,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助力行業轉型升級、走出困境。
結合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城鄉融合等重點工作,圍繞上學、就醫、住房、養老、快速出行、安全飲水等更好的期盼,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推動區級醫院升級和街鎮衛生院提檔,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提升城鄉一體養老設施,強化“四好農村路”管護機制,建成直達武漢主城區的“五路八橋”快速路,完善城鄉“共飲長江水”供水體系。
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走訪大排查大化解活動,區級領導到街鎮、村社區、企業走訪,包案限期解決問題。特別是對群眾集中反映、長期難以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創新辦法措施予以解決。
推動資源平臺力量向街鎮、村社區下沉,廣泛開展干群結對、定期走訪活動,及時察民情曉民意,密切干群關系,梳理“三張清單”,建立臺賬、厘清舉措、明確責任、銷號辦結,提高工作實效性。
■市委市直機關工委
做到“三個到位”確保走深走實
做到組織發動到位,督促市直單位結合自身職責,制定實施方案,把握目標要求,明確活動任務,明晰方式措施,抓好動員發動,使黨員干部方向清、任務明、行動快。
做到人員下沉到位,依托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社區、鄉村振興結對幫扶、局處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企業、基層黨建聯系點等載體,引導各單位結合黨務綜合、群團工作、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城市建設管理等不同板塊的單位職責,有針對性地深入服務對象、基層單位、生產一線,應下盡下,身入心到。
做到工作推進到位,采取工作提示、信息搜集、調研督導、宣傳推介、黨建考評等方法,推動市直單位領導班子成員落實聯系基層單位、解決反映強烈問題、開展實地走訪調研,形成問題、任務、效果清單,把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工作做實做到位。
將“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領導干部幫扶企業”活動等,納入到下基層實踐活動統籌進行,把市直機關正在開展的相關活動,作為實踐活動的具體載體,推動下基層實踐活動具體化,提高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
■市發改委
謀劃儲備“工具箱”紓困扶持政策直達快享
組織實施“一保一聯一幫扶”。建立市領導包保、市直有關部門包聯、各區幫扶的“一保一聯一幫扶”機制,市領導對102家重點企業“一對一”包保,市直部門對1056家企業“點對點”包聯,精準摸排企業經營情況,上門落實各級惠企政策,推動困難及時發現、問題閉環解決。
著力紓困扶持政策直達快享。抓緊落實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的6方面33項穩經濟措施等國家政策,加快實施《武漢市加大紓困幫扶力度促進市場主體恢復發展的若干舉措》32條。密切關注國家相關政策措施,謀劃儲備一批新的“政策包”和“工具箱”,推進政策持續落地,形成政策合力。
狠抓投資項目靠前服務。加快推動基礎設施和社會民生、城鄉建設、交通樞紐、園林綠化、四水共治等“五個三”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全年實施1445個“補短板、強功能、提品質、優服務”項目。加速實施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盡快啟動183個現代服務業發展重大項目。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活力。以“三張清單”為抓手,強化動態對標,推進32項省級創新試點事項,加強重點難點問題的通報督辦,確保156項年度改革任務有序完成。
■市民政局
“五社”聯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指導社區用好用活黨員干部下沉的資源力量,大力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合力改進社區納涼取暖、文化娛樂等服務設施,對獨居、空巢、高齡、失能等特殊困難群體定期開展關愛巡訪。
發揮社區居委會自治作用,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
圍繞“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組織全市民政干部職工深入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機構送關愛,適時在養老服務機構、兒童福利機構組織開展“愛心開放日”活動,為老年人、孤殘兒童提供更加精細化的關懷保障。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建設一批智慧養老機構、智能養老社區、家庭養老院,滿足群眾多元化養老需求。
圍繞“弱有所扶”,構建全面覆蓋、精準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困難群眾動態管理監測機制,為符合條件的家庭或人員及時提供相應救助。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