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館歷史:八七會議點燃星火

八七會議會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139號,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是1920年英國人建造的一排西式公寓(時稱“怡和新房”)中的一個房間,當時是原共產國際駐國民政府農民顧問拉祖莫夫的住宅。
1927年春夏,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大革命最終失敗。
為了審查和糾正黨在大革命后期的嚴重錯誤,制定新的路線和政策,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
出席會議的有部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中央監察委員,還有中央軍委、共青團中央、中央秘書處、湖南、湖北的代表和負責人。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羅米那茲及其助手諾伊曼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瞿秋白、李維漢主持。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下,會議只開了一天。
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討論黨的工作任務,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

八七會議是黨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在中國革命處于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八七會議及時制定出繼續進行革命斗爭的新方針,使黨在政治上大進了一步。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場館概況: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1978年,八七會議會址恢復原貌并建立紀念館,8月7日正式對外開放。1980年鄧小平同志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館名。
紀念館現占地面積982.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036平方米。舉辦有基本陳列和復原陳列,用大量文物、照片和珍貴的歷史資料再現八七會議的歷史,謳歌我黨不畏艱辛、力挽狂瀾、拯救中國革命于危難之中的光輝歷史。此外,紀念館還創新運用3D幻影成像、互動魔墻等現代化的展覽技術,高度還原八七會議召開的情景,生動展示八七會議代表的人物生平,極大地增強了參觀的趣味性、互動性。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現已成為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社會各界緬懷偉人、追憶先烈的重要場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周年活動:
加強紅色資源活化利用 助力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作為全國著名紅色紀念地,武漢市代表性的紅色地標,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之路上,積極探索創新,加強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推動文旅融合邁向新的高度,實現創新發展。
在八七會議召開98周年之際,紀念館精心策劃、重磅出擊,圍繞“弘揚大別山精神”主題,同步推出“八七紅”原創展覽和共享思政課。
八七紅·原創臨展:弘揚大別山精神專題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11月考察湖北時關于“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立足新時代文化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精心策劃制作原創臨展《紅旗漫卷大別山——弘揚大別山精神專題展》。展覽共分為“星火破長夜”“起義震山川”“紅旗映山河”“熱血鑄豐碑”四個部分。前三部分以“歷史經緯”為主線,展示了1921-1949年大別山革命斗爭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重點凸顯了大別山地區作為“建黨基地、農運中心、紅軍搖籃、抗戰支點、解放前鋒”的重要歷史地位和為中國革命事業立下的赫赫功勛。第四部分精選大別山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生動詮釋大別山精神的豐富內涵。該展覽將同步轉化為巡展推出。
八七紅·共享思政課:
弘揚大別山精神專題課程

共享思政課以“解碼大別山精神”為主線,聚焦三大核心——“大別山精神的由來”“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光芒”以及“大別山精神的實踐”。通過教師深度授課、革命故事講述、AI 數字人解說影視片段、革命詩歌共情朗誦等多元形式的有機融合,不僅系統鋪展大別山精神從歷史根脈到時代價值的完整圖景,更致力于讓這一精神成為滋養初心、淬煉信仰的生動教材,引導學習者在沉浸式體驗中觸摸精神肌理、感悟價值內核,最終將紅色力量轉化為奮進新時代的實踐自覺,實現從“知其然”到“信其道”再到“行其義”的深層跨越。

參觀指南
參觀時間:周一至周四9:00-17:00(16:30停止入館),周末節假日9:00-18:00(17:30停止入館)
場館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139號
預約電話:027-82835088(講解預約請提前一周電話預約)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