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文旅局著力推進機關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將用好紅色資源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結合起來,創新理論宣傳方式方法,拓展思想政治紅色陣地,建強為民服務思政平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筑牢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根基。
一、用好紅色資源活教材,筑牢黨員干部思想根基

精心培育打造市直機關黨員干部教育基地,組織局系統黨員干部配合全市開展“四講四訪”黨性教育、“四有主題”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思想政治工作“八個一”活動,堅定理想信念。堅持用好紅色資源上好“思政課”,組織黨員干部到局系統直屬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沉浸式觀看紅色京劇《母親》、實景劇《監委主席王荷波》;堅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文旅之聲”,辦好宣講報告會,提升局系統黨員干部文旅工作理論水平,凝心聚力;堅持紅色課堂聯學共建,局系統黨員干部走進社區、學校,共同開展黨日活動,舉辦紅色演出,在給居民、師生帶來文化大餐的同時,廣大黨員干部也深受鼓舞,更加自覺地擔當文藝使命,傳承紅色基因。
二、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建強為民服務思政平臺

(一)激活思政“大課堂”,抓好陣地建設。一是博物館社教不斷創新,搭建更加豐富的“大思政課”平臺。市級紅色文博場館拓展文博場館的教育功能,結合自身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將博物館的社教功能與“大思政課”深度融合,積極推動與學校共建,推出“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武漢革命博物館打造“紅巷里的思政課”“紅巷苗苗研學營”、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推出“61號”獨具特色的系列社教活動品牌、辛亥革命博物院先后創辦“首義課堂”社教品牌;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推出“八七紅色教育課系列課程”,推動課內課外、館內館外、線上線下多場域融合,打造紅色思政“大課堂”,用紅色文化啟智潤心,賡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血脈。二是群眾性思政活動擴面提質,廣泛開展“市民課堂”、主題講座。武漢圖書館聚焦黨史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地方紅色文化、城市精神等主題,持續開展“名家論壇”“社科講壇”“市民學堂”,普惠市民群眾。武漢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開展“童心向未來”百堂黨課進校園與社區活動,以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音樂演繹形式,將紅色課堂搬到青少年身邊,深化青少年對紅色革命傳統的理解。三是寓教于演出,紅色演出“五進”打造移動課堂。結合“結對共建·共同締造”實踐活動,通過文藝宣講服務隊、演出“五進”等豐富多彩的惠民活動,唱響紅色歌曲,講好紅色故事,不斷活躍群眾文化,建強宣講隊伍,拓展紅色演出陣地。結合思政“大課堂”,分批次組織局系統黨員干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既是業務工作的實地檢驗,又是理論知識的實地學習,更加堅定了黨員干部做好文旅事業的決心。
(二)講好思政“好故事”,編寫生動“教材”。一是劇目創作挖掘紅色教育內涵。深入發掘革命事件、革命先烈背后的故事,對京劇《母親》、楚劇《向警予》、話劇《狂瀾》、紅色題材兒童劇《聽來的故事之雞毛信》《聽來的故事·閃閃紅星》等劇目進行不同藝術形式的改編,講述紅色題材,弘揚紅色文化,展現黨的奮斗歷程,教育和帶動廣大黨員認真學習黨史,樹立遠大革命理想。二是創新沉浸式演出形式,打造文旅融合實景劇。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徑,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文旅融合實景劇,《監委主席王荷波》《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漢》以及《“孩子劇團”帶你回到1938》等實景劇目,讓紅色題材故事在文博場館中煥發新的活力,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讓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更具生命力。三是打磨膾炙人口的說唱藝術。利用曲藝來自基層、貼近基層、服務基層,具有鮮明的群眾性特征和優勢,根據紅色題材故事創作優秀曲藝作品,湖北小曲《黨員》、曲藝劇《三教街四十一號》等作品,運用通俗易懂的大眾化語言,生動再現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發生的鮮活故事。

(三)打造思政“精品展”,活化紅色成果。一是策劃精品基本陳列。依托館藏革命文物、結合時代特點和觀眾需求,策劃推出一系列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品展覽。辛亥革命博物院《文物藏品中的英雄武漢》、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紅色記憶——中共中央在武漢》、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偉大的歷史轉折——八七會議》等精品展覽再現時代風云,游客通過參觀展覽,近距離感受革命征程之艱辛、革命先輩之英勇、革命精神之偉大,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實現精神上的紅色洗禮。二是打造精品紅色研學路線。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打造“紅色江城任我行——武漢抗戰遺址City Walk”系列研學課程,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推出“老街新韻”紅色路線,打造“沒有圍墻的課堂”課外實踐,結合城市漫步形式,以荊楚精神和紅色文化為教案,以荊楚大地為教室,將歷史、傳統、價值觀等融入實地參觀和體驗中,為群眾、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平臺。三是推出“行走的”展覽。中山艦博物館流動展覽《艦證中山魂——孫中山與中山艦事跡特展》、武漢圖書館《禮贊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等系列圖文巡展,走進機關、學校、社區、園區等,突破空間的限制,將紅色文化送到百姓身邊,擴大了紅色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三、提升紅色資源品牌效應,取得系列豐碩成果

近年來,市文旅局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不斷開拓鞏固思政教育陣地,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武漢革命博物館“紅巷里的思政課”入選國家文物局、教育部主辦的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10個示范項目;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校聯盟共建“大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實踐平臺工作案例、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八七紅色教育課系列課程”入選國家文物局、教育部主辦的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精品項目名單;京劇《母親》先后入選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榮獲第十七屆文華獎“表演獎”“楚天文華大獎”等國家級、省級獎項;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老街新韻”紅色研學榮獲中國文物報社、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公益文化中心主辦的“2024年全國文博社教案例宣傳展示活動”百項創新案例。

下一步,市文旅局將進一步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更加充分地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守護好。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