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態環境局將理論宣講作為抓好干部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在前期開展“兩山”宣講隊、生態文明大講堂、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和“四講四有”支部主題黨日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打造“美麗武漢 理潤江城”特色基層理論宣講品牌。
抓好隊伍建設 培養“接地氣”的宣講達人
廣泛吸納各類先進典型和基層模范代表加入宣講隊伍,拓展提升生態文明大講堂、特色宣講服務團體、基層黨組織宣講小隊宣講工作水平,形成“1+3+X”宣講體系。一是鞏固提升“生態文明大講堂”力求新突破。邀請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湖北省長江水生態保護研究院執行院長等專家舉辦專題講座。二是充實提高特色服務團體實現新提升。廣泛邀請武漢環保大使、武漢生態環境特約觀察員、基層先進模范、“兩代表一委員”、優秀青年代表、環保志愿者加入生態環境博士服務團、“兩山”宣講隊、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宣講團等生態環境系統特色服務團體。三是拓展延伸全系統基層宣講隊伍構建新體系。聯合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走進黃孝河地下水廠宣講長江大保護故事。結合黨員干部居住地下沉、對口聯系幫扶社區工作,廣泛動員黨員干部組建理論宣講小隊,結合黨建聯盟等載體,深入基層社區(村)與群眾開展“面對面”、“心連心”理論宣講,目前開展宣講23場,受眾1300余人。
充實宣講內容 開發“冒熱氣”的宣講課程
根據不同對象、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受眾,有針對性地確定宣講內容和重點。一是提升“新”課程質量。開展優質宣講課程征集,在局系統內收集黨課45篇。開展骨干宣講員專題培訓,引導宣講員把“大道理”通俗化,把政策具體化,讓群眾聽得明明白白,切實提升宣講質效。二是強化“新”理論宣講。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大講堂、“兩山”宣講隊等宣講隊伍的理論宣講功能,開發《從二十大報告中讀懂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等宣講課程。三是講好環保“新”故事。把黨的創新理論與人民群眾關注的身邊環境問題相結合,設置城市降溫行動、海綿城市、無廢城市等宣講主題,開展線下參觀活動118次,武漢環保好鄰居VR全景參觀平臺吸引5萬人次打卡。
延伸宣講觸角 打造“聚人氣”的宣講平臺
強化宣講陣地建設,構建起聲、屏、網、端、微同頻共振、協同發聲的宣講格局。一是用好紅色陣地講出黨史新味道。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遺址遺跡作用,前往武漢惲代英廣場、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等地開展紅色足跡尋訪,組織青年黨員談體會談打算。二是用好綠色陣地講出環保新成就。利用桐湖、漲渡湖等31個全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基地、17個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和生態文明實地場景,開展體驗式、情景式理論宣講。三是發展“云上”陣地推送新知識。根據不同受眾群體需求,依托局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開設“小山小水答網友問”、“博士話環保”等線上專欄,推送黨員教育電視片《江城云水間的時空之美》,發布《“無廢城市”≠沒有固體廢物的城市》微視頻,讓“云上”宣講有聲有色。
拓展宣講形式 營造“富生氣”的宣講氛圍
充分考慮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相結合。一是貼合群眾需求,讓宣講更“新穎”。創作《咱們村的五環之歌》《<讓中國更美麗>漢劇版》等群眾化、生活化環保文化作品,創作“陸鳴咵路名”系列之北湖正街作品,發布“武小環與長江江豚”IP形象,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中推進理論傳播。二是結合主題節日,讓宣講更“新潮”。在六五環境日期間開展民間環保樂團奏“兩山”新曲、綠色創意手工、《長江之歌》校園快閃版、青少年生態環境實踐活動二十周年成果展等文藝展演。三是契合人民視角,讓宣講有“新意”。針對不同年齡、職業群體,用貼近群眾的生動語言開展生態環境執法進社區、環保課堂進校園、環保知識進鄉村、環境普法進企業、綠色財稅進單位、環保醫生幫企業等宣講活動20余場。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