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物業管理事務指導中心第二黨支部以擔當作為落實“國之大者”,堅持共同締造理念,探索“五共五心”工作法,全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取得新成效,實現業務和黨建工作雙提升。近三年來,武漢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工作經驗2次納入住建部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在全國推廣。支部先后榮獲局“先進基層黨組織”、“作風建設優秀黨支部”稱號。支部老舊物業管理科被評為“武漢市女職工建功立業示范崗”。支部1名黨員被評為“武漢市最美崗花”。
一、堅持決策共謀 以黨群聯動為統領 組織群眾強信心

先鋒隊創建過程中,支部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努力把國家省市各級關于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轉換為具體工作的施工圖。理論學習鑄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城市更新行動等作為重點學習內容,開展集中學習8次,參與外出培訓6次,全面提升支部黨員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認識,為先鋒隊順利創建打下堅實思想基礎。機制建設強基。明確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職責分工,指導各區成立相應組織領導機構;參與編制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規劃,起草《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制定系列配套文件,不斷健全“1+1+N”(即規劃+《通知》+系列配套文件)政策體系,完善“市級統籌、區級負責、部門聯動、居民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上下聯動聚力。將“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搬到室外、搬到項目現場,到社區、物業企業開展“先鋒一線講”活動,與區局、社區、小區居民共謀共聯。今年上半年,支部深入對接共建社區、物業小區開展各類黨建聯建活動7次,切實推進黨建和業務相融合。開展規劃師、設計師進小區活動,匯集專業力量對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設計、實施進行技術指導,群策群力解決居民群眾關心的痛點、難點問題。
二、堅持發展共建 以凝聚群眾為導向 多方參與繪同心

支部黨員齊上陣,組建紅色服務隊、紅色攻堅隊、紅色宣講隊等隊伍,引導政府部門、居民、社會組織等多方出資出力,共同為老舊小區改造貢獻力量,著力打造“一個隊伍一面旗幟”格局。統籌各類政府資源。打造紅色服務隊,支部黨員靠前服務,組織召開政策培訓會,專人指導各區梳理項目、準備資料,爭取國家省市各級資金支持。同時堅持“項目、資金、力量”一體推進,合理確定老舊小區年度改造計劃,聚集政府各部門合力。統籌各類社會力量。打造紅色攻堅隊,聚焦改造資金籌措難題,創新工作思路,鼓勵原產權單位出資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出臺實施意見,引導弱電專營單位履行社會責任,探索老舊小區弱電改造“專營單位出資65%,政府出資35%”的共建模式。鼓勵各區利用小區內零星空地、低效用地或閑置房屋改建成居民需要的快遞柜、充電樁、養老機構、幸福食堂、停車樓等公共服務設施,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改造。統籌居民出資出力。打造紅色宣講隊,聚焦居民意見統一、現場施工監督等難題,深入小區與居民共商共建。搭建居民參與議事線上平臺,引導各區通過構筑小區黨支部、老舊小區改造臨時黨支部、居民自管小組等線下堡壘,發揮居民黨員帶頭作用,動員居民參與改造方案制定、出資出力、配合施工、參與監督和后續管理、評價的全過程,實現老舊小區的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
三、堅持建設共管 以示范項目為抓手 服務群眾筑匠心
支部推動業務工作融入市委“城市更新行動”大格局,積極參與“機關黨建聚力助推城市更新”專項行動,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監管,打造示范項目,夯實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加強過程監管。制發各類技術規范,發布《武漢市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實行改造方案聯合審查和竣工聯合驗收制度,把好改造入口關和出口關。支部黨員每周進行現場督導,引進第三方每日巡查,及時制發工作提示,加強項目監管。推行項目公示制度,督促各項目現場及時公開施工信息及投訴電話,發動居民參與監督管理,暢通意見反饋渠道。加強與城市更新融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方案設計、施工建設到后期管理,支部黨員全過程指導江岸百步亭、漢陽知音東苑等項目高質量打造老舊小區成片改造示范點,參與組織召開相關座談會,以點帶面推動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全方位、多角度滿足人民群眾對提升居住品質的新要求,持續實現群眾生活改善和城市面貌雙提升。加強改后長效管理。探索“紅色物業分片托管、專業化物業捆綁打包、企業幫扶業主自管”三種方式,不斷推進老舊小區物業服務高質量發展,江漢區西馬新村小區長效治理模式被央視《晚間新聞》關注報道。
四、堅持效果共評 以展示引導為路徑 宣傳群眾入人心
在創建過程中,支部黨員主動當起“小喇叭”,用心做好“傳聲筒”,努力營造社會各界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為順利推進改造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輿論保障。大力開展黨員自評。以“雙評議”、群眾來信來訪以及老舊小區改造各類檢查反饋問題為基礎,組織黨員全面自查作風問題,制定整改措施,推動落實“銷號式”整改,并將整改結果作為評價評議黨員的重要依據。健全居民評價機制。改造后,將居民滿意度納入各區工作考核評價指標,支部黨員深入小區隨機開展居民滿意度測評,充分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營造社會共評氛圍。編印全市老舊小區改造亮點集錦,推廣改造工作先進經驗。精準解讀老舊小區改造政策措施,在國家省市各級媒體刊登多篇正面報道,加大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人民群眾對待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從過去的“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社會各界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認識不斷提高,支持力度不斷加強。
五、堅持成果共享 以實惠群眾為根本 改善環境暖民心
支部黨員牢牢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緊扣居民急難愁盼問題,圍繞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等三類改造內容,解決居民身邊人居環境的小事。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更新改造燃氣、供水、排水、供電、通信等管線管道,增設消防、安防設施,滿足居民安全需要。大力拆除小區違法建筑,增設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倡導新文明生活方式。維修樓本體公共部位,不少小區樓頂實施平改坡,居民反映強烈的“漏水”等問題得到解決。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對老舊小區的物質空間實施精細化改造,增補小區綠化,增設停車位,改造小區活動廣場,安裝健身器材。設置文化景觀,賦予小區文化內涵,彰顯人文情懷。聚焦“一老一小”重點人群,新建老年人服務中心、幸福食堂、四點半課堂等,打造全齡宜居生活空間。通過改造,許多小區煥然一新,很多早前搬走的居民回遷居住。提升片區環境品質。組織召開成片改造工作研討會、示范點建設現場推進會,通過正向激勵與考核兜底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各區轉變觀念,探索將相鄰小區打包實施成片聯動改造,不斷加強片區內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共建共享。2019年以來,我市已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730個、完工1472個,惠及居民55.12萬戶。
(本稿件為武漢機關黨建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與武漢機關黨建網聯系)
返回頂部
返回頂部